人大赋能 星途有光 ——深圳以“星星驿站”织密孤独症群体关爱网
发布时间: 2025-09-19
“以前带娃连看病都得硬撑,现在驿站能托管,终于能喘口气了!”近日,福田区莲花街道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感慨,道出了深圳众多孤独症家庭的心声。从宝安新桥到光明东周,再到福田莲花,一个个“星星驿站”在社区落地生根,成为 “星星的孩子”成长的乐园、家长歇脚的港湾。这背后,是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下称 “深圳市人大社会建设工委”)持续的深耕细作,更是各级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生动实践——以调研找准痛点,以监督推动落地,以建言完善体系,让关爱从 “政策纸面” 走进 “生活实景”。
调研筑基:找准 “急难愁盼” 的破题点 孤独症群体的需求,藏在每个家庭的日常琐碎里。深圳市人大社会建设工委深知,精准服务的前提是 “读懂需求”。自 2025 年 3 月起,该工委牵头组建调研组,深入社区楼道、康复机构、孤独症家庭,开展 “沉浸式” 调研:家长 24 小时照护的疲惫如何缓解?康复干预的 “高价门槛” 怎么打破?大龄群体的托养与就业出路在哪?一个个问题被清晰梳理,形成了“融合教育待升级、家庭负担重、成年托管难”的核心痛点清单。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走访孤独症家庭 “特殊儿童家庭最缺的是‘喘息空间’和‘家门口的专业服务’。” 调研中,孤独症家长的诉求直指关键。这一发现,成为“星星驿站”建设的核心锚点 —— 不同于大型康复机构的集中化服务,驿站必须扎根社区、贴近家庭,主打“便捷性、公益性、精准性”。而世界孤独症日期间,市人大代表参与的 “拥抱星星的人文 City walk” 活动,更是通过走访康复机构、艺术团体,进一步验证了“社区化服务站点”的可行性,为驿站建设勾勒出清晰蓝图。 顶层引导:以制度力量护航驿站落地 “‘星星驿站’不是零散的公益项目,而是孤独症关爱体系的‘神经末梢’,需要制度托底、多方协同。”深圳市人大社会建设工委主任何奕飞在多个驿站调研时强调。从指导规划到参与验收,工委始终以 “顶层设计者” 与 “一线推动者”的双重身份,为驿站建设注入确定性力量。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新桥街道调研并为新桥街道“星星驿站”揭牌 在制度保障上,深圳市人大社会建设工委认真提炼总结前期调研形成的成果,直接为 “小切口”立法研究提供支撑,同时推动《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立法进程,为社会力量参与驿站建设扫清障碍。 在资源统筹上,该工委主动对接市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推动 “民生微实事” 向驿站倾斜 —— 莲花驿站的 “90 元 3 小时” 喘息服务、新桥驿站的社会资源共建,均得益于这一政策衔接。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光明街道调研 更关键的是,该工委通过 “典型引路” 加速模式复制。宝安新桥驿站启用时,该工委明确提出 “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光明东周驿站的 “政府引导、社区承载、机构运营、社会参与” 模式,经该工委调研肯定后,成为各区建设的重要参考。如今,深圳 “星星驿站” 已形成 “一驿站一特色”的布局:新桥驿站主打“党建 + 社会共建”,解决贫困家庭托管需求;光明驿站构建 “初筛 + 干预 + 自然疗愈”分层网络,覆盖全流程康复;莲花驿站聚焦“灵活喘息服务”,破解家长应急照护难题。 代表发力:从建言到实践的精准衔接 “星星驿站” 的每一项服务,都印着人大代表的履职痕迹。近年来,深圳各级人大代表持续关注孤独症群体,从人代会建议到基层走访督办,推动 “呼声” 转化为 “实效”。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光明街道调研并为光明街道“星星驿站”揭牌 市人大代表、市妇联副主席彭迎九曾提出“立足社区设立孤独症关爱服务站点”的建议,如今已在三个驿站变为现实 —— 新桥驿站的社区托养服务、莲花驿站的“家门口” 托管,精准回应了她“让服务沉到基层”的呼吁。针对代表陈琳“构建全生命周期关爱体系”的建言,光明驿站延伸布局了自然疗愈基地与综合疗愈中心,从儿童期干预覆盖至长期康复;而代表李英峰、潘明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的提议,更是在新桥驿站的物业捐赠、商会捐款中得到生动体现。 莲花街道爱星驿站的logo灵感来源于特殊需要儿童对“快乐屋”的奇思妙想 代表们的履职不止于 “建言”,更在于 “监督”。在驿站试运营期间,市、区人大代表多次实地调研,查看康复设备是否专业、托管流程是否规范、补贴政策是否落地。“老师是否具备急救技能?”“家庭申请流程能不能再简化?” 代表们的“辣味提问”,推动莲花驿站完善了健康监测与灵活预约制度,让服务更贴心、更放心。 监督赋能:推动服务从“点”到“面”成体系 “驿站不是终点,而是构建全方位关爱体系的起点。”深圳市人大社会建设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工委始终以 “全链条监督”推动关爱服务从 “单点突破” 走向“系统覆盖”。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莲花街道调研 在服务延伸上,将驿站建设与 2025 年十大民生实事 “关心关爱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紧密结合,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优化驿站布局。 在长效保障上,推动将 “喘息服务”“康复训练” 等驿站核心服务纳入社区民生微实事常态化项目,并加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从根本上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在社会协同上,依托 “人大代表在行动” 主题活动,动员企业、社会组织代表参与驿站运营,如光明驿站链接 “大米和小米”机构、莲花驿站联动爱心商户,形成“政府 + 专业 + 社会” 的多元合力。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莲花街道调研座谈并听取有关情况汇报 如今,深圳的“星星驿站”已不仅是服务场所,更成为社会包容的“窗口”—— 孩子们在感统训练室里欢笑,家长在“喘息空间”里放松,社区在公益活动中凝聚共识。正如市人大代表甘照寰所言:“关爱孤独症群体,既要提供帮助,更要创造包容环境。” 而人大的持续赋能,正让这份包容有了制度支撑,让“星星的孩子”在社区沃土上,真正实现“自在发光,融入社会”。 未来,随着立法研究的深入、监督力度的加大,深圳的 “星星驿站” 必将连成更广阔的 “星光网络”,让每一个孤独症家庭都能感受到:星途漫漫,总有光在守望。 来源:人民代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