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返回首页

《人民代表报》刊登 | 广东深圳:筑牢万千家庭财产“防护网”

发布时间: 2025-09-08

  

导读:

  每年因强降雨导致的家庭财产损坏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大代表履职的重点。自2024年开始,深圳市人大代表围绕家庭财产安全保障提出多件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将这些建议合并形成《关于建立和推广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进一步提升城市应对灾害风险能力的建议》进行重点督办,狠抓办理成效,全流程跟踪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全力推动建议落实。今年,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产品“深圳惠家保”正式上线,在暴雨季节为万千家庭构筑起一道坚实的财产“防护网”。

  这一惠民成果的落地,源于深圳市人大代表持续为民鼓与呼,是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推动政府工作有效开展的生动体现,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深圳的鲜活实践。

  图片

  2025年4月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应急管理部门关于“深圳惠家保”初步方案的汇报。

  聚焦民生痛点

  代表深入调研积极发声

  “杨代表,我们小区去年暴雨淹了地下室,好几户人家的电动车都泡坏了却得不到任何赔偿,没处说理。”2024年盛夏,在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的“代表议事会”,居民王大爷的话让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陷入沉思。作为深圳减灾救灾联合会会长,他深知城市家庭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深圳年均受台风影响4至9次,2023年因暴雨导致的管道老化等引发的家庭财产纠纷同比上升17%。

  杨勤曾经在2023年12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的“民生实事座谈会”上,带着50余条市民诉求和3个典型案例,首次提出推出普惠型家财保险的提议。在2024年深圳市人代会期间,他正式提交了推出普惠型家财保险的建议。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建议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图片

  2025年8月13日,深圳市人大代表重点建议办理暨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推广座谈会召开。

  杨勤继续开展调研,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不能让市民在自然灾害后既流血又流泪。”他的建议和想法引起陈雄英、曾滔等多名市人大代表的共鸣。代表们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两个月走访了6个区的20个社区,形成近万字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深圳作为沿海超大型城市,人口密度大、高层建筑密集、地下空间众多,房屋消防安全压力较大,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显著。尽管深圳在2014年就率先推行巨灾保险制度,但该制度主要聚焦人身伤亡救助,尚未覆盖家庭财产损失。因此,在2025年2月召开的深圳市人代会期间,杨勤又提出了《关于尽快推动普惠型财险落地进一步强化完善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促进深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陈雄英领衔提出《关于在深圳全面推广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的建议》,曾滔领衔提出《关于提高深圳市抗灾管理能力全面推广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的建议》。上述建议得到超过100名人大代表的联名支持。

  “建立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深圳惠家保’,不仅能为市民家庭财产保驾护航,更能健全深圳多渠道、多层次防范灾害风险的分担机制。”陈雄英在4月18日召开的重点建议督办会上的发言道出了众多代表的心声,也为后续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益参考。

  持续跟踪问效

  加快步伐推动建议落地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将陈雄英、杨勤、曾滔、邓俊杰等代表提交的建议合并为《关于建立和推广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进一步提升城市应对灾害风险能力的建议》,将其列为重点督办件,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该建议交由市政府办理,由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具体跟踪督办。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建议办理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常委会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群众需求,持续督促各方形成办理合力。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先后7次组织代表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交流,邀请市应急管理、市住房建设、深圳金融监管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代表关切,汇报办理进度,听取意见建议。

  6月中旬,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建立和推广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的建议办理工作方案的报告,提出“锚定目标任务,推进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尽快落地”的要求。

  图片

  2025年8月1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人大代表重点建议办理督办座谈会。

  结合代表活动月调研活动,6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再次组织召开代表建议督办会,邀请杨勤、曾滔等市人大代表听取市应急管理、市金融监管等部门汇报,督促承办单位扎实办理代表建议。会上,人大代表就如何完善保险方案设计、细化服务保障、提高保险产品透明度和便捷度,与相关部门、保险业协会、保险公司负责人开展研讨,力求把好事做好。

  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等方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办理工作,推动解决办理过程中遇到的保险条款设计、保费补贴等8个具体问题,为建议的高效落地站稳惠民立场。“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为建议的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威力。”参与办理工作的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正是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政府相关部门将这项工作列为“民生实事”攻坚项目,加快了建议落地的步伐。

  凝聚办理合力

  一场跨部门协作迅速展开


  深圳市政府对《关于建立和推广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进一步提升城市应对灾害风险能力的建议》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代表建议办理提质年”活动重点推进,一场跨部门协作迅速展开。

  为加快建议落实,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牵头成立了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明确责任分工,倒排工期,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制定保险框架、深圳金融监管局协调保险公司参与、深圳市住建局提供老旧小区风险数据……深圳市政府专项工作小组每周的会商桌上,都摆着人大代表提出的“保险范围应涵盖高空坠物”“理赔流程不得超过72小时”等12条具体建议。“人大代表的调研太细致了,我们在设计条款时几乎照单全收。”深圳市保险业协会负责人坦言。

  图片

  2025年 8月 21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调研应急和消防安全工作。

  从3月建议交办开始,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主动强化交流沟通,多次邀请杨勤、陈雄英等市人大代表现场指导,听取相关建议意见,会商研究办理细节,优化办理举措。

  经过多方努力,今年 7月底,由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市保险业协会牵头组织辖内23家财险公司共同开发的“深圳惠家保”正式上线。

  这款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充分结合深圳区域特点和城市治理新问题,保险责任不仅涵盖火灾爆炸、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还将管道破裂、高空坠物等常见风险纳入保障范围。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不限自住还是租住,深圳辖区范围内的各类住宅均可投保,年保费最低仅需58元,最高可获赔180万元,真正实现了普惠利民。

  建议的落实还推动保险机构逐步从传统的“事后理赔”向“事前预防”转变。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发动保险机构组织专业力量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问题整改等工作,提升保险行业在风险减量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2025年极端天气期间,深圳市保险企业主动作为,理赔员通过前置防范措施降低水淹车案件约38%,减损近3000万元。

  同时,通过建立“保险+应急”联动机制,逐步提升灾后响应效率。 2025年暴雨期间,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多地出现房屋渗漏、积水倒灌等险情,不少居民房屋及财产受损严重,保险企业闻“汛”而动,理赔员及时指引居民转移财产、查勘定损、快速赔付,高效处理理赔案件共11单,为家庭织起保险救助的“防护网”。

  彰显民主温度

  持续发力惠及更多群众

  “短短几个月时间,建议就从‘纸面’落到了‘地面’,让我深刻体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速度与温度。”陈雄英在“深圳惠家保”宣传推广座谈会上感慨道。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从建议提出到落地的每一个时间节点,见证着民主实践的生动过程:2月25日建议提交,4月18日召开建议督办会,5月10日召开项目方案研讨会,7月24日产品上线。150天,从建议提出到政策落地,速度背后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温度。

  陈雄英表示,将持续发挥代表作用,联合其他代表开展“惠家保进社区”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携手相关单位加大对“深圳惠家保”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这款普惠型保险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让更多家庭受益。

  图片

  2025年 9月 3日,深圳市区人大联动开展代表重点建议督办暨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推广座谈会召开。

  为了推动将“深圳惠家保”这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实,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跟踪监督,组织“回头看”,落实“双满意”。 7月25日、8月13日、8月18日先后三次召开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府相关部门、媒体、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的“深圳惠家保”宣传推广座谈会,紧锣密鼓开展宣传工作。9月3日又联动各区人大常委会开展“深圳惠家保”宣传推广工作,充分调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区、街道的积极性,推动宣传力量下沉,将宣传触角延伸至每个街道、每个社区,得到人大代表、政府部门、保险行业企业和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深圳惠家保”的推出,是深圳市人大代表履职为民、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有力、市政府积极作为的成果,彰显了深圳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担当与作为。据统计,产品上线首月,投保家庭已近5万户,这组数据背后,是人大代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是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保障民生的生动实践。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道家庭财产“防护网”将更加坚固,为群众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来源:人民代表报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0062497号

关注深圳人大公众号

掌握人大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