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返回首页

《中国人大》杂志 | 深圳:法治助力智能网联汽车驶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 2025-08-13

  7月20日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4期,刊发了《深圳:法治助力智能网联汽车驶入“快车道”》,现转发。

  图片

  图片

  全文如下

  深圳:法治助力智能网联汽车

  驶入“快车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加强新兴领域立法探索,并通过视察、专题调研、立法后评估等多种方式,督促解决法规实施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

  立法先行

  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保驾护航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及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提出,支持深圳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扩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赋予深圳在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先行先试权。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扛起先行示范的使命,于2022年制定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不能入市、不能上牌、不能运营收费、事故处理规则不明等问题,条例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作出一系列创新规定:赋予智能网联汽车合法驾驶地位,允许智能网联汽车从事运输经营活动,明确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车路协同等涉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2022年8月1日,法规实施当天,深圳智能网联车企纷纷上路测试。相关车企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条例的出台,为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合法合规的路径,为行业上下游打造量产的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对行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以条例为核心,深圳率先在全国搭建起“特区立法+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标准”的政策法规体系,引领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领跑者”的姿态飞速发展。据统计,到2024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增加值首破千亿元大关,达1023.72亿元,增长率在深圳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位列第一。

  截至目前,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2400多家,其中自动驾驶相关企业约1400家,数量排名全国第一。深圳已成为国内自动驾驶企业最集聚城市,形成了囊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车用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系统、激光雷达、基础设施等领域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监督实施

  扎实做好地方立法的“后半篇文章”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把推动条例贯彻实施作为监督工作重点,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条例实施情况视察和专题调研,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加快完善条例配套规定、丰富无人驾驶应用场景、推动无人驾驶关键技术攻关,扎实做好地方立法的“后半篇文章”。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形态,技术迭代快,商业模式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及时对相关立法进行“回头看”。条例实施两年多后,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在今年组织开展了条例立法后评估,由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组成评估工作小组,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实地调研,并召开多场座谈会,充分听取政府职能部门、头部企业、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客观总结评估条例实施情况,认真查找问题和不足。

  从立法后评估情况来看,条例实施取得良好效果,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产业竞争力稳居全国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第一梯队。针对评估和此前调研发现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相对不足、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仍需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存在政策壁垒等问题,立法后评估报告提出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政府监管平台、完善网络安全与数据跨境传输管理政策、深化创新与场景赋能巩固产业发展优势、探索大湾区跨市和跨境商业运营规则等意见,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以条例立法后评估为契机,适时启动条例修改工作,更好衔接国家新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打通制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助力深圳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4期

  记者:李小健

  通讯员:李秦川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0062497号

关注深圳人大公众号

掌握人大最新动态